JVM编译与运行优化

编译期优化

对性能的优化集中在后端的即时编译器,这样可以让那些不是由javac产生的class文件也能同样享受到编译器优化带来的好处。前端编译期的优化主要用于改善程序员的编码风格和提高编码效率。相当多的Java语法特性,都是靠编译器的“语法糖”(也称糖衣语法,指在计算机语言中添加的某种语法,对功能没有影响,但是能增加程序的可读性和提升编码效率,减少程序代码出错的机会)来实现。

泛型与类型擦除

泛型是JDK1.5开始提供的一项新特性,本质是参数化类型,也就是说所操作的类型被指定为一个参数。参数类型可以用于类、接口和方法,分别称为泛型类、泛型接口和泛型方法。

泛型技术在C#中是切实存在的,List<int>和List<String>就是两个不同的类型,在运行期产生,有自己的虚方法表和类型数据,这种实现称为类型膨胀,基于这种方法实现的泛型称为真实泛型。而Java中的泛型只在源码中存在,编译后的字节码文件中就已经被替换为原来的原生类型,然后再相应的地方插入强制类型转换代码,因此,在运行期,List<int>和List<String>是同一个类型。Java中的泛型实现称为类型擦除,基于这种方法实现的泛型称为伪泛型。

引入Signature属性,存储一个方法在字节码层面的特征签名,用于识别传入的参数化类型,这个属性中保存的参数类型并不是原生类型,而是包含了参数化类型信息。类型擦除,仅仅是对方法的Code属性中的字节码进行擦除,实际上元数据中还保留了泛型信息,因此,能通过反射手段取得参数化类型。

自动装箱、拆箱、遍历循环、变长参数

自动装箱、拆箱在编译后被转化成了对应的包装和还原方法,如:Integer.valueOf()与Integer.intValue()方法,而遍历循环则是把代码还原成了迭代器的实现,这也是为何遍历循环需要被遍历的类实现Iterable接口的原因。变长参数,在调用的时候变成了一个数组类型的参数。

插入式注解处理器API

实现注解处理器需要继承抽象类javax.annotation.processing.AbstractProcessor,覆盖唯一一个abstract方法:

1
public boolean process(Set<? extedns TypeElement> annotations, RoundEnvironment roundEnv);

该方法是javac编译器在执行注解处理器代码时要调用的过程。可以从第二个参数roundEnv中访问到当前这个round中的语法树节点,每个树节点在这里表示为一个Element。返回false表示不需要改变或生成语法树的内容。通过继承javax.lang.model.util.ElementScanner6.NameCheckScanner以Visitor模式来完成对语法树的遍历。

javac通过指定-processor参数在执行编译时设置自定义的注解处理器(如果有多个注解处理器,以逗号分隔),即可以在javac编译过程中插入对源码的自定义检查逻辑。

运行期优化

当JVM发现某个方法或者代码块的运行特别频繁,就会将这些代码认定为“热点代码”(Hot Spot Code),为了提高热点代码的运行效率,在运行时,虚拟机将会把这些代码编译成与本地平台相关的机器码,并进行各种层次的优化,完成这个任务的编译器成为即时编译器(Just In Time Compiler,JIT)。

在运行期动态编译可能比C/C++静态编译的代码更优秀,因为运行期可以收集很多静态编译器无法知道的信息,甚至可以采用很激进的优化手段,在优化条件不成立的时候在逆优化退回来。所以只要Java代码没有问题,随着代码被编译得越来越彻底,运行速度应当越来越快。运行时编译的缺点是编译需要消耗程序正常运行时间,也就是“编译时间”。

解释器与编译器选择

解释器与编译器各有优势:

  • 当程序需要迅速启动和执行的时候,解释器可以首先发挥作用,省去编译的时间,立即执行。当程序运行后,随着时间的推移,编译器逐渐发挥作用,把越来越多的代码编译成本地代码后,可以获取更高的执行效率。
  • 当程序运行环境中内存资源限制较大(如部分嵌入式系统),可以使用解释执行节约内存,繁殖可以使用编译执行来提升效率。
  • 解释器可以作为编译器激进优化时的一个“逃生门”,让编译器根据概率选择一些大多数时候能提升运行速度的优化手段,当激进优化假设不成立,如加载了新类后类型继承机构出现变化、出现“罕见陷阱”(Uncommon Trap)时可以通过逆优化退回到解释状态继续执行。

HotSpot JVM内置了两个即时编译器:Client Compiler和Server Compiler,简称C1编译器和C2编译器。默认是采用解释器和其中一个编译器直接配合的方式工作,程序使用哪个编译器,取决于JVM运行模式。JVM会根据自身版本与宿主机器的硬件性能自动选择运行模式,用户也可以使用-client-server参数强制指定运行模式。

默认解释器与编译器搭配使用的方式称为“混合模式”(Mixed Mode),用户可以使用参数-Xint强制指定运行于“解释模式”(Interpreted Mode),全部使用解释方式执行,或者-Xcomp强制指定运行于“编译模式”(Compiled Mode),这时优先采用编译方式执行,但解释器仍要在编译无法进行的情况下。

由于JIT编译本地代码需要占用程序运行时间,要编译出优化程度更高的代码,花费的时间可能更长;而且,解释器可能还要替编译器收集性能监控信息,这对解释执行的速度也有所影响。为了在程序启动响应速度和运行效率之间达到最佳平衡,HotSpot JVM启用分层编译(Tiered Compilation)的策略。根据编译器编译、优化的规模与耗时,划分三个编译层次:0层,解释执行,不开启性能监控;C1编译,简单可靠的优化;C2编译,编译耗时较长的优化,甚至会根据性能监控信息进行一些不可靠的激进优化。分层编译后,Client Compiler和Server Compiler将同时工作,代码可能会被多次编译,用Client Compiler获取更高的编译速度,用Server Compiler获取更好的编译质量,在0层解释执行的时候也无需再承担收集性能监控信息的任务。

编译触发条件

被多次调用的方法,或者方法只被调用少量,但是内部存在循环次数较多的循环体被重复执行多次,会被认为是“热点代码”。都会以整个方法作为编译对象,对于循环体需要编译整个方法,因为编译发生在执行过程中,被称为栈上替换(On Stack Replacement,OSR)。要知道一段代码是否热点代码,称为热点探测(Hot Spot Detection),方式有两种:

  • 基于采样的热点探测:周期性检查各个线程的栈顶,如果发现某些方法经常出现在栈顶,就是“热点方法”。优点是:实现简单高效,容易获取调用关系,缺点是难以精确确认热度,容易受到线程阻塞或外界因素影响
  • 基于计数器的热点探测:为每个方法(甚至代码块)建立计数器,统计方法的执行次数,超过一定的阈值就认为是“热点方法”。实现麻烦一些,需要每个方法计数器,不能获取方法调用关系。优点是统计结果精确。

HotSpot JVM采用基于计数器的热点探测,为每个方法设置两个计数器:调用计数器(Invocation Counter)和回边计数器(Back Edge Counter)。

调用计数器统计方法被调用的次数,默认阈值:Client模式下1500次,Server模式下10000次,可以通过-XX:CompileThreshold设定。默认设置下,调用计数器统计的不是被调用的绝对次数,而是相对的执行频率。当超过一定时间限度,如果调用次数仍然不足以提交给JIT编译,则调用计数器会被减少一半,称为热度衰减(Counter Decay),这段时间称为半衰周期(Counter Half Life Time)这个动作是在JVM进行GC的时候顺便进行的,可以设置-XX:-UseCounterDecay来关闭热端衰减,从而使用绝对次数,这样,只要运行时间足够长,绝大部分方法都会被编译成本地代码。通过-XX:CounterHalfLifeTime设置半衰周期时间,单位是秒。

回边计数器,统计方法中循环体(回边)执行的次数,在字节码中遇到控制流往后跳转的指令称为“回边”,通过-XX:OnStackReplacePercentage来间接设定。Client模式,OnStackReplacePercentage=933,回边计数器阈值:13995,Server模式,OnStackReplacePercentage=140,回边计数器阈值:10700。回边计数器没有计数热度衰减过程,因此统计的是循环执行的绝对次数。当计数器溢出的时候,会把调用计数器的值也设置为溢出状态,这样下次再调用该方法就会执行标准编译过程。

编译过程

通过-XX:-BackgroundCompilation禁止后台编译,当达到JIT编译条件,执行线程会一直等待,直到编译过程完成再开始执行编译器输出的本地代码。

Server Compiler和Client Compiler两个编译器编译过程不一样。Client Compiler是一个快速的三段式编译器,主要关注点是局部的优化,放弃了许多耗时较长的全局优化手段。

  1. 平台独立的前端将字节码构造成一种高级中间代码表示(High-Level Intermediate Representation,HIR)。使用静态单分配(Static Single Assignment,SSA)的形式来代表代码值,可以使得一些在HIR构造过程之中和之后进行的优化动作更容易实现。在此之前编译器会在字节码上完成一部分基础优化,如:方法内联(最重要的优化手段,为其他优化手段建立良好基础)、常量传递等优化将会在字节码被构造成HIR之前完成
  2. 平台相关的后端从HIR中产生低级中间代码表示(Low-Level Intermediate Representation,LIR),在此之前会在HIR上完成另外一些优化,如:空值检查消除、范围检查消除等,以便让HIR达到更高效的代码表示形式
  3. 在平台相关的后端使用线性扫描算法(linear Scan Register Allocation)在LIR上分配寄存器,并在LIR上做窥孔(Peephole)优化,然后产生机器代码。

Server Compiler是一个充分优化过的高级编译器,几乎能达到GNU C++编译器使用-O2参数时的优化强度。Server Compiler的寄存器分配器是一个全局图着色分配器,可以充分利用某些处理器架构(如RISC)上的大寄存器集合。

  • 语言无关的经典优化:公共子表达式消除(如果表达式的所有变量都没有变化,这个表达式再次出现时无需重新计算)
  • 与Java语言特性密切相关的优化:数组范围检查消除(根据数据流分析确定数组边界,如果判定下标没有越界,执行时无需进行数组边界检查)
  • 根据解释器或者Client Compiler提供的性能监控信息,进行一些不稳定的激进优化:
    • 守护内联:Guarded Inlining,为了解决虚方法在运行时才能确定版本的问题,引入“类型继承关系分析”(Class Hierarchy Analysis,CHA),对于虚方法,如果目前加载的类只有一个版本,则可以内联,但是属于激进优化,需要预留逃生门,称为守护内联,如果后续执行中加载了导致继承关系变化的新类,就需要抛弃已经编译的代码,退回解释状态执行,或者重新进行编译;如果查询出来有多个版本,使用内联缓存(Inline Cache)来完成方法内联,第一次调用时,缓存记录方法接收者的版本信息,然后每次方法调用都比较接收者版本,如果以后的版本都一样,这个内联可以一直用下去,如果发生了方法接收者不一致,会取消内联,查找虚方法进行方法分派
    • 分支频率预测:Branch Frequency Prediction,对于出现概率很小的隐式异常和分支都可以被激进优化移除掉,如果真的出现小概率事件,才会从逃生门回到解释状态重新执行
    • 逃逸分析:Escape Analysis,分析对象动态作用域:一个对象在方法里面定义,可能被外部方法引用。如:作为调用参数传递到其他方法,称为方法逃逸;被外部线程访问(赋值给类变量或可以在其他线程访问的实例变量),称为线程逃逸。如果能证明一个对象不会逃逸,则可以为这个变量进行一些高效优化:栈上分配(Stack Allocations,分配在栈上,减少GC压力);同步消除(Synchronization Elimination);标量替换(Scalar Replacement,不创建对象,改为直接创建它的若干个被这个方法使用的成员变量)。判断对象是否逃逸,需要进行数据流敏感的复杂分析,是一个相对高耗时的过程。

Java与C/C++编译器对比

  • JIT占用用户运行时间,如果编译速度不能达到要求,用户将会察觉重大延迟,限制了JIT不能随便引入大规模优化技术。而编译时间成本在静态编译器中不是主要关注点
  • Java是动态类型安全语言,需要JVM频繁进行动态检查:空指针、数组元素越界等,尽管编译器会进行优化,但总体仍然要消耗不少运行时间
  • Java使用虚方法频率远远大于C/C++,意味着运行时多态选择频率更高,因此优化(如:方法内联)是难度更大
  • Java是动态扩展语言,运行时加载新的类可以改变程序的继承关系,使得全局的优化难以进行,许多全局优化只能以激进优化方式来完成
  • Java不定期GC带来的性能影响,C/C++由用户回收内存,不存在无用对象筛选
  • JIT能做,静态编译器不能做的优化:以运行期性能监控为基础的优化措施,如调用频率预测、分支频率预测、裁剪未被选择的分支等